欢迎访问合肥一六八陶冲湖中学官网! 今日:2025年05月03日

亲子关系中的断舍离

发布日期:2021-04-06 浏览次数:1876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

这是美籍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著名诗作《孩子》中的一小段。6年前,有一次我在学校做一个班主任工作的分享,就用这首诗来作为结束语。那时我的双胞胎女儿还在上小学三年级,我和她们的关系尚处于“母慈子孝”阶段。还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在她们生活中缺席的我,对“母亲”这一角色体会真的不够多。就这首诗,我当时想与同事们分享的,更多的是站在教师立场上,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把他们看作平等的个体层面上来考虑的。

三年前,我的女儿们上了初中。自此,我接过她们生活与学习的接力棒,成了我女儿的英语老师和班主任。缺席了很多年后,在孩子的青春期这个特殊的时段,随着我与自己的孩子接触的增多,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亲子教育的复杂性。所以每每遇到问题,我就一读再读纪伯伦的这首诗。它让我重新思考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重新思考生命。


图片1_副本.png


相信很多家长和我有共同的烦恼,就是因忙于自己的工作,疏于对孩子的陪伴、管教与帮助,从而导致很多问题,比如沟通上的障碍等。在她们的小学阶段,事业心很强的我的角色,更多是别人家的老师。我隔天回家一次,每次满身疲惫地到家,已是晚上七八点钟。对于三点多钟就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来说,我这个当老师的妈妈出现的时间,对她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家作业过程的监督,都属于可有可无、毫无帮助了。我象征性地过问一下她们的学习,也只是蜻蜓点水般走个过场而已,丝毫没起到任何的作用。其实很多时候也不是不想管,而是想管但是抓不上手。而我们家爸爸分管小学,我接管初中的管理模式,一到初中问题就暴露出来了。那就是小学过于宽松的学习氛围,无法接轨快节奏的初中学习。于是我这么多年当老师养成的非常严厉的习惯,外加完美主义,让我对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不顺眼,所以这几年我和我女儿们间的矛盾层出不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这几年,拥有多重身份的我,是怎么与青春期的女儿们短兵相接斗智斗勇的呢?我的法宝是三个字:断舍离。

当了20多年的老师,一届又一届见了太多别人家的优秀孩子,于是轮到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不由得也会有美好的期待,甚至是过高的期望。我家的两娃,说是双胞胎却风格迥异。一个文静内敛,一个喜形于色;学习上一个擅长文科超级惧怕数理化,一个是数学课代表可是她的英语连我这个当英语老师的老妈都搞不定。上了初中以后,一次次考试,我一次次失望后花了很长的时间,说服自己接受了她们的普通和不完美,断了自己要把她们培养成学霸的念想。面对她们的短板学科,我一次次焦虑后又时刻提醒自己,打击不是教育,更不是爱。如果我站在问题的角度看世界,全世界都是问题。相反,如果站在资源的角度看世界,满世界都是资源。用什么眼光看孩子,孩子是你看到的样子。繁华盛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可最终我们只会选择那些自己所需要的事物。同理,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只有面对现实,学会放下心中的执念,要根据孩子本身的特长来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图片2_副本.png


重复旧的做法,无法期待新的变化小学的时候,由于缺乏大人监督,姐俩学习习惯不好。让她们舍弃不良的行动模式是我这几年在做的一个补救措施。我重点改变她们做事拖拉的习惯,培养她们不怕苦的精神。我利用工作之便,把对她们的要求,以班级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在改变她们的同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如利用每日计划本,明确每日学习任务,确保她们学会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利用周末《家校联系本》,限时完成周末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比如三年来寒暑假每日起早锻炼和早读,这样慢慢帮助她们舍掉小时候的那些不良习惯。这时我就像园丁,她们就像小树苗,在成长过程中,适时合理修剪, 恰如其分地进行“打掐”,这个不断舍弃坏习惯的过程,就是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她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龙应台《目送》里有一段著名的描写: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其实成长是一个不断分离与告别的过程。于是我用这三年的陪伴的时间,在弥补过去很多年亲情上的缺失的同时,学会和她们分离,但是这种分离建立在教会姐俩各方面能独立的基础上。在寄宿制学校,她们慢慢学会了自己洗衣服,会打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也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能吃苦耐劳。如果说把孩子的成长比喻是一棵树,那么亲情是树根,人格成长是树干,知识增长就好比是树叶。所以除了学习知识,我更重视他们精神层面上的培养---通过亲情发展,培养孩子的终身幸福的能力。每个节日,鼓励她们用自己的方式给家人表达爱意,画幅画,写张贺卡,泡一杯茶,买一束花等等。周末离家返校,我组织班级爱的抱抱活动,所有这些,就是希望她们学会表达爱,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这几年她们的爸爸参与国家援疆建设,每次离家前,我都引导姐俩送给他一些特别的礼物,带着祝福与爱意说再见。

《孩子》这首诗里还这样写到: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弓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断舍离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亲子教育中的断舍离,更是家长的一种自我修行。断绝那些不必要的照顾和保护,舍了不合适的给予和要求,最终学会得体的分离。总之,家长有共生共存的家风与灵魂,孩子有良好的修养和品格,才会共同拥有美好的细水长流的日子。

供稿:欧阳可昕、欧阳可悦家长 周艳芳  审稿:殷晓培

 

 

 

 

 

 


手机端二维码 手机端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合肥一六八陶冲湖中学

联系电话:0551-65795028

联系地址:合肥市瑶海区淮海大道与新蚌埠路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