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专业研修

北京情义绵绵 研修干货满满

2018-07-20

 

——合肥一六八教育集团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综述

七月的北京,高温湿热,暴雨连连,似乎是刻意为我们这群南来的客人,以一种独特的天气呼应,以一种独特的热情欢迎,以一种独特的仪式感开启培训模式。殊不知,我们的培训竟然也干货满满,意趣盎然。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

716日,开班仪式简短而又务实:校长助理许静代表学校,从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从高中新课程改革、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就本期高级研修班的意义、目的和纪律要求作了强调,她还勉励我们作为学校教学的中坚与骨干,应当朝着更高的目标学习,钻研,进一步提升。并真诚祝愿全体老师注意愉快学习,保重身体。主办方宋合欢主任,学校赵一红主任就相关事项做了详细解读。

上午的活动是“破冰之旅”。主办方引进企业培训理念,以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创造高效学习的情境,在小组建构环节,活动掀起了一个个高潮。主持人出示了几项要求:拟组名,展示体现理念的logo,介绍组员,唱组歌,喊口号,展示队形等。陶冲湖学校作为第一大组率先展示,他们以凤翔为组名,寄寓着腾飞之意;组长张康老师画的凤翔图logo,象征着陶冲湖学校五大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团结协作,率先展翅;“小苹果”的调子,塞进热情的欢迎词,让人忍俊不禁。高复年级的“爷们向前冲”作为压轴项目再掀高潮。他们高唱“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摆出足球队员出场的惯用队形,既有气势又震撼人心。

此外,新桥学校展示了他们的“腾飞”,行政组展示了他们的“取经”;玫瑰园学校,高中各年级都结合学校理念、本组目标,唱出了自己心中的最强音,展示了他们向着更高目标,努力钻研、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协作精神。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聆听了首场讲座——高中课标修订、核心素养实施建议。教育专家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教育部高中数学课标修订组成员。王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专业的切入,精准的分析,为我们奉献了关于新课标、新课改和核心素养的饕餮盛宴。王教授首先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背景,就高中教育必须从知识为本以人为本转变等问题阐述了这次课标修订的背景。他强调:课标和核心素养的修订关键是问题包括“课标研制问题——课程标准实施问题”“课程标准实施——学校建设问题”“教师问题”“教学问题”等。由此,他建议老师应以问题为驱动,研究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不断地发现、提出问题,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他还就新课标修订的思路,核心素养的定位,高中所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等做了详尽的阐述。

李晶教授为我们讲授的是“走进课堂做研究”。作为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专家,她的研究深入浅出,她的讲座娓娓道来。她首先从“同化”和“顺应”,“批判性”与“结构化”等角度剖析新型师生关系,明确骨干教师发展的着眼点。她还就教学反思的依据、策略,教学设计的四条标准,构建学科系统的层次及战略等为我们浅斟慢酌,使我们有醍醐灌顶之感。

如果说李教授是长袖善舞,那么董菊艳老师则属于庖丁解牛。作为北京市骨干教师,她教授的是“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生涯教育顶层设计”。董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大量科学、务实、可操作的案例,并站在一定的高度为我们详细解读:(1)新高考引发的生涯规划教育需求;(2)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3)生涯规划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具体操作等,真是庖丁解牛,切中肯綮。董老师还就“导师制”、“生涯课程校外体验项目”、“网络综合平台系统”、“家庭生涯教练”等热门话题和与会老师分享经验。老师们对构建“个体特征”“中学学科”“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学科”“专业职业”等课程立交桥尤为感兴趣。董老师还对率先实行的北京新课改作出展望与思考。

李卫东教授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新课改专家。他教授的是“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李教授用大数据为我们分析比较了浙江、上海两地的新课改、新高考的得失,为我们分享了北京市一年来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他对新课标、课程改革、核心素养等概念做了非常明晰的分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

718日全天、19日下午、20日全天的培训互动性较强,启发性很强。

“走进世界咖啡”是第二场互动课堂。旨在创造一种合作学习,互助交流,同伴互助的开放式学习模式。活动主要围绕“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专题进行研讨。活动步骤为:一、小组成员轮流自由发表观点,小组长整理归类并反馈。、二、小组成员到其他小组倾听并汇报本组的观点。三、小组再整合分享其他小组意见。四、组长上台汇报本组观点。高中组代表强调了生成性课堂的教师定位,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教师的预设,目标达成的策略等。初中组分享的观点可概括为:1.问题设计是先导。2.民主氛围是辅翼。3.合作探究是手段。4.能力拓展是根本。5.教师素养是保障。

北京八中教坛新秀党啸林的专题“教学机智——不曾预约的课堂资源”真是既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

迟希新教授很博学,很儒雅,很务实。他的专题讲座是“打通教师培训实效的最后‘一公里’”,这对于我们这些承担教学与教研双重任务的“骨干”们既实用又有挑战。他从新课改背景,教师专业素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角度为我们一路铺垫。又以合作交流,互动探究的形式,让我们明确,要基于“成人学习的特点”,着力抓好教师培训的四个渠道:强化案例教学,注重任务驱动,倡导行动研究,采取混合式培训。

培训最后一天,我们发(hua)现,我们的淮(fai)南老乡余新教授的淮南普通话(hf不分)特地道,特亲切,他的坏坏的微笑特迷人,因而他的课也特受追捧。他的课“学生为本的教学体验与设计”,融合了他多年的教学经验、长期的理论研究,根植于课堂的实验检验。他善于启发调动,他善于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教育情境,善于列举一些司空见惯的教学案例,善于掀起一次次头脑风暴,向传统的课堂发起挑战。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不再是老师主导的讲坛,而是学生为主演的生态化的演练场。他勉励我们要注重新型师生关系建设,时刻注意“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结构上,他建议我们“前拓后展”,将预习,上课,复习与作业有效落实。在课堂教学上,他提倡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生态课堂——项目教学。”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如是多么诗情画意而又哲思睿智的表述!它告诉我们教育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期一周的北京研修即将进入尾声,各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学骨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我们传授了大量教育理念,真是干货满满,满载而归。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理念与经验完全吃透消化并运用,至少,我们可以朝着大咖们所指引的新课改的大方向,继续探索,持续钻研;我们可以怀揣董菊艳、党啸林等教育方家的教育理想、敬业意识和实干精神,高歌猛进,奋力争先;筑梦路上,我们也绝不孤独。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这是2000多年前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荀子给我们的宝贵遗训,意为:不听见不如听见,听见不如看见,看见不如明白,明白不如做到,学到并做到,才算达到最高境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专业提升,学科教学,专业素养,理论研修等方面,我们学习了不少,但我们因为实践的不够,探索的不大胆,因而总觉得不够理想学至于行而止矣所以今后必须认真学习,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能提升素养,适应课改,逐步成为一个真正推动教研组建设,致力于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和“骨干”!

“学有所用才是王道!

周艳芳老师在她的学习日志中纵情写道。是的,尽量吃透,努力消化,勉力前行,付出实际行动才是我们的根本,才是我们真正的王道。“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作为学校教学与教研的骨干,我们理应率先在今后的班级管理,教学研究,“青蓝工程”等工作中率先垂范,勉力修为,绝不辜负校领导的厚爱与期待。

 

 

 

 

                                      

一六八陶冲湖学校      姚能文

分享到:
手机端二维码
手机端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